职场风云
海药携患者进京澄清“造假门” 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沉默
2014-01-07 12:10  点击:491
   

与女患者张二巧沟通仍需要不断重复

  

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昨日露了一下脸之后即宣布回避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导读:上周央视一则“中科院院士遭学生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的报道,将上市公司海南海药卷入“人工耳蜗造假”的漩涡。仅50分钟时间,海南海药股价从上涨3%被打到跌停。此后市场一直期待的澄清公告一拖再拖,公司股票一直处于停牌状态。昨天上午,海南海药举行媒体沟通会,董事长刘悉承和总经理任荣波双双选择沉默,两位患者在现场和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交流。

  第一现场

  海南海药在京沟通媒体

  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沉默

  昨天,海南海药媒体沟通会原定上午11点在中国大饭店举行,记者提前赶到开会地点,只有两位患者和患者家属到场,而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和总经理任荣波在11点40分左右才姗姗赶来。意外的是,刘悉承面对媒体却选择沉默,露了一下脸之后即宣布回避。刘悉承说:“今天早上,临时接到董秘电话,监管层临时通知,在澄清公告出来之前不能接受媒体采访,待公告出来以后才可以和媒体沟通。大约今天下午或晚上,澄清公告会出来。”

  总经理任荣波虽然一直坐镇媒体沟通会现场,但也并未发表任何观点。于是,一场海南海药媒体沟通会变成了“人工耳蜗”患者交流会。两位出现在会议现场的患者,一位来自河北西柏坡,另一位来自广西南宁,他们代表海南海药和现场记者进行了交流。

  最新消息

  澄清公告推迟到今天下午发布

  截止到昨晚8点36分,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承诺的下午或者晚上将发布的相关澄清公告仍未发出。北青报记者拨通刘悉承电话,意外的是,刘悉承此次回答说:“澄清公告正在写,写完之后还要经过董事会批准,大约明天下午3点以前会发布。”

  公开资料显示,此前,刘悉承曾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针对市场各种质疑给予过回应。如针对“合同造假”,他称与大连方面合作真实存在;针对“力声特公司存在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质疑,他回应称“力声特每一笔国家资助经费都有据可查”;针对“力声特公司产能不足,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质疑,刘悉承表示:“2012年9月为公司提供芯片加工的企业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影响芯片供应,从而对产量、销售造成影响,截至目前上海力声特正在利用新芯片逐步恢复产能。”

  事件回顾

  海南海药卷入“造假门” 十家投资机构一日浮亏2.61亿

  1月2日有报道称,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等。报道援引举报人的话称王正敏至少57篇论文涉嫌抄袭,还“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王正敏团队和上海力声特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研究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项目建设获得工信部2138万元。央视指出,在前期试用者中,不少人的耳蜗两年就坏了,甚至还会漏电。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的上海力声特正是上市公司海南海药控股子公司。上述报道一出交易中的海南海药一路狂泻,仅50分钟时间股价从上涨3%被打到跌停,就在刚刚触及跌停位时,公司宣布紧急临时停牌。以4.73亿流通股本计算,海南海药一日市值蒸发5.30亿元。

  海南海药过往公告显示,2010年8月16日,海南海药在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中披露,募集资金中16734万元将增资上海力声特用于人工耳蜗扩建项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3月,海南海药的子公司上海力声特自主开发的人工耳蜗拿到国家药监局的批文。凭借“人工耳蜗”概念,海南海药备受市场青睐。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海南海药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全部都为投资公司、社保基金、基金、私募基金,持股合计为23314.8万股。如果上述十家机构持股未有变化,仅1月2日当天,浮亏达2.61亿元。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吴琳琳

  患者说法

  两患者均称“没出现漏电”其中一人“听力”仍需帮忙

  针对有关海药的报道中提到的“人工耳蜗”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前期试用者中,不少人的耳蜗两年就坏了,甚至还会漏电等,北青报记者采访了两位患者。

  来自河北西柏坡的女患者张二巧向北青报记者回忆道,“2011年的一天突然就听不到了,后来诊断是神经性耳聋,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刚开始,我也没着急。大约十来天,还是听不见,我就四处寻医问药,钱没少花,但还是听不见。后来听同学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永青的医术不错。”

  与张二巧的沟通,会时常因为张二巧听不大清楚而不得不中断,其间需要不断重复,并需要张二巧的丈夫帮忙沟通。“周医生为我联系了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免费提供人工耳蜗,节省费用约10万元,最后我只花了1万多元的手术费,新农合还报销了一部分。”2012年5月,张二巧进行了手术,戴上了“人工耳蜗”,“刚装上,我只能听到流水声”,后来经过几次调试,慢慢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慢慢我也可以和人交流了。使用期间,没发生什么故障,没有出现漏电的情况,”张二巧告诉记者。她强调,当时,河北有三例患者成功安装上了“人工耳蜗”。

  “2012年前后,解放军303医院挑选一些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免费提供人工耳蜗,我还比较幸运,在经过体检、CT等各方面检查之后,获得这一机会。2012年3月进行了手术,植入了人工耳蜗,经过反复调试之后,可以与人正常交流,没出现什么问题。”另外一位男患者来自南宁,今年大约三四十岁,他称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三四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发烧,父母担心烧坏了,就让医生打了庆大霉素,之后就逐渐听不到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与张二巧相比,这位来自南宁的男患者与人在沟通中更加娴熟,基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长时间听不到,会根据口形来判断说话内容。现在戴上了人工耳蜗之后,可以将口形与声音结合起来听,在安静的情况下,与人正常沟通完全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