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划
微信公众平台真的能否取代APP
2013-12-10 22:24  点击:77
  凭借现在的天然优势,微信公众平台真的能否取代APP么?

  以下是几个微信公众平台的缺点:

  1.公众平台不如应用商店,没有应用商店的评分机制、应用列表、用户评价等;渠道的推广也过度依靠网页端而不是移动端。现在公众主页更像乱军般自我作战,太依靠用户自己去判断选择,没有根本上解决用户面对公众账号时的盲区。应用商店至少会引导你安装哪些APP,但公众平台不会。

  2.公众账号只在二级页面。微信给用户的第一感觉是近乎完美的移动IM,其它功能均是次要的。这会稀释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一级页面可以保持巨大的活跃量,但是进入二级页面的积极性必然骤降,此时还要多出一个回复的输入步骤,对维持粘性是个很大的考验。

  3.用户未必愿意牺牲良好的体验和操作性换取入口处的便利。当我能用一款简洁风格的APP满足自己需求,或许也是对微信绿色聊天框说再见的时候了。APP具有的用户体验、框架优势都是公众账号不具备的。APP更能进行一些微创新。

  所以,微信公众账号不要妄图超越一款APP。我对它的定位是口袋:可以装一些东西,但难以成为瑞士军刀,更不可能有了微信便指望用户放弃其他APP。移动APP的众多创业者惧怕微信,难道微信的公众账号不怕APP们了吗?在中国C2C的环境下,将来完全可能出现公众账号的某个创意被APP抄去。3亿用户毕竟是微信的3亿用户,而不是公众平台的用户。公众账号的发展,道阻且长。

  可以怎么发展呢?我有一个大致模糊的思考。

  一些足够轻的功能,用户需要,又不必须单独成为APP,这个空间可以由公众账号来装下。

  我的假想是平台上合理的需求满足呈现出金字塔结构:顶层是一两款足够重的可观盈利模式,中高层是多款满足企业性质的产品,中下层是精准营销、自媒体等公众大号,底层是贴近用户自发产生的轻需求。每一层之间都有接口相互联立,底层是最简单的层面,不涉及实际的复杂操作,只要有后台支持便可。

  轻需求直接避免了与APP的竞争,它充分利用起了公众平台的优势。小而美的轻需求不代表弱需求,亦不代表没有商业价值。比方说,新东方的某老师在信息里推送一本英文书,它刚好是商场里的一件商品,通过金字塔顶层的支付系统付款,能通过中高层的物流系统查询快递,中小层的自媒体的推广而被用户消费,闭环完成。

  没有人会单独为一位老师开发一款APP,可是依托在微信平台他却能完成一次比草根大号精准多的营销。而且它并不涉及移动互联网场景,仅仅利用了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链,是盈利的增量。如果理财经理、社团责任人、英语老师这类底层的需求足够多,公众平台间将呈现更扁平的态势,同样将蕴含不小的盈利可能,整个金字塔结构也能被底层支撑起来。

  微信公众平台现阶段缺乏了一种结构性的框架,各个账号都是一座座孤岛,完不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演进。如果你要英文老师单独完成支付接口等调试,他是做不到的。公众账号之间可以互相连通、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互相合作。避免产生孤岛的情况。微信需要更好地拥抱用户,拥抱用户简单产生的一个想法。用户想买一台大家电,直接上网买便是,没有微信的事。用户午饭想在餐馆吃,也许已经在点评类网站找到了目标,可能也没微信的事。但刚好有一群因为美食爱好聚集起来的人开了一个公众主页——也许他们更把它当成了一个兴趣群组用。每到双休日管理者就推送一家饭店的信息,想要参加的便来参加,地图、支付、点评,当各个功能都能在微信上找到时,用户有什么理由不使用呢?它比美食营销账号更容易被接受。

  从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身份证验证等一系列举措看,它的定位不鼓励向普通用户敞开大门。微信有种种可能,无法证明普通用户不能在公众账号上生产价值。一个功能高大全的公众账号不一定适合微信,小而美的应用也许能遍地开花。况且公众账号和APP都为用户服务,两者必然有冲突。小而美是在移动用户的碎片应用中另辟蹊径,需求从用户间产生,也回归到用户中去。微信可以适当地鼓励普通用户建立一些小而美的公众账号,以兴趣爱好社区等等为主题。当一个溜冰爱好者在公众主页上能买到入场券,当某阿姨在公众主页上给小区便利店下单,难道这些不是微信的可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