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
改革与开放的“协奏曲”——2019年A股市场回顾
2020-01-19 05:03  点击:86

新华财经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闫鹏)2019年以来沪指累计上涨约22%、深指上涨44%、创业板上涨44%,相较于2018年,三大股指走势明显回暖。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食品饮料、电子、建筑材料涨幅靠前,分别达到77%、74%、58%,仅采掘和建筑装饰两个行业出现下跌,股市整体造富效应显著。

与此同时,2019年迎来科创板开市、新三板启动深化改革、创业板确定试点注册制……资本市场改革宏图逐渐明朗,并且A股市场勇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潮头,外资不断“增配中国”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焦点。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上市公司暴露出更多深层次变化,随着发行、退市制度常态化,中介机构责任进一步压实,2019年上市公司质量得到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实体经济的“基本盘”。

改革年:资本市场改革行动全面铺开

2018年底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2019年,证监会描画出当前及今后一时期资本市场“深改12条”路线图。“重组”“分拆”新规相继出炉、沪深300系列期权产品推出、新证券法修订四审获通过……资本市场改革乘风破浪正当时。

其中,“重头戏”当属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除在发行上市中体现对新经济“包容”特质外,与注册制相配套的询价、交易、减持、信批、退市等制度令A股市场如沐春风。

11月6日,科创板“最贵新股”昊海生科,在开盘后跌破89.23元发行价,成为科创板破发首例。实际上,在科创板平稳运行百日之后,多只新股较上市首日涨幅出现收敛,同时带动主板新股估值“降落”。在业内人士看来,破发不仅表明科创板估值正回归理性,而且侧面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生态正在改善,炒新、炒差时代将终结,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科创板改革牵头之下,股市改革从增量推向存量,新三板深化改革在10月25日全面启动。改革从优化发行融资、完善市场分层、建立转板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五方面推开,补齐服务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短板”。时间过去仅月余,新三板做市指数累计上涨超过11%,而改革此前一月仅为0.17%,同时有超过16家挂牌公司撤回摘牌申请或否决摘牌议案,7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布定增预案。

“新三板市场参与者的情绪、预期都发生重大转变,更加乐观积极、充满希望。当下各类市场参与主体都在着手准备,不少挂牌公司开始制定新的资本计划,中介机构也开始抢夺优质业务机会。”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说。

与此同时,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已“箭在弦上”,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相关基础制度改革可期。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2019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在沿着建设高标准资本市场前进,接下来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改革将是证券市场重要看点,资本市场的活力有望进一步得到激发。

开放年:A股市场双向开放“好戏连台”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出的声音仍响彻在耳边。2019年资本市场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加磅”,外资“买买买”增配A股力度也空前未有。

继中国证监会公布九条开放举措、金融委发布十一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后,2019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按下“加速键”。9月10日,外汇局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10月11日,证监会明确提前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将于2020年1月、4月、12月起分别取消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11月7日,国务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业务范围限制……不断丰富市场供给,增强A股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国际主流金融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A股,外资“增配中国”成为2019年国际市场关注焦点。一方面是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沪深港通南向投资者识别码等互通措施相继落地,另一方面随着11月底明晟(MSCI)第一阶段扩容A股收官,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主流指数“纳A”第一阶段全部进入尾声,A股境外投资者持股比重不断提高。

2019年内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突破3500亿元,创下了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年度最高水平。分行业来看,北向资金流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生物医药位居前三,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格力电器、恒瑞医药等22只股票获陆股通持股市值超百亿元,成为今年外资加配A股的“心头好”。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继大族激光、美的集团之后,华测检测又快被外资“买爆”。截至12月18日收盘,华测检测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持有A股总数达4.31亿股,持股比例触及26%“预警线”,或被深交所列入“限购”名单。外资对A股的热情可见一斑。

实际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中,对市场各方而言,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业内一致认为,开放让境外资金进入A股的规模不断增大,同时也能引入境外成熟的市场行为和监管规则,助推我国资本市场向公平竞争、价值投资等方向转变。不过,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境外市场波动风险向国内传导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应增强风险监测监控能力,提前做好应对。

提升年:上市公司“新陈代谢”迈向常态

2019年以来,始于商誉减值财务“大洗澡”,诸如康得新业绩造假、深大通阻碍证券执法、董监高对财报“不保真”等上市公司暴露出的系列问题,时有扰动市场的神经。不过,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背景下,这也反映A股正经历从乱象向规范逐步出清的历程。

2019年2月,第十八届发审委登台亮相,IPO审核逐渐淡化投资价值判断,重心转移到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一月之后,证监会首次公开审核标准“IPO50条”,市场化审核理念尽显无疑。与之而来的是,新股上市节奏进入常态化,发行政策的可预期性增强。

2019年全年A股有206支新股发行上市,募资近2800亿,无论是数量还募资额度均大幅增长。证监会主席易会满5月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说,今后将继续保持IPO常态化,切实做到好中选优,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杜绝“病从口入”。

在A股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2019年也可谓是常态化退市大年。据证监会人士透露,截至12月18日,今年A股退市上市公司已达18家,数量创历史新高,原因涉及面值、违法、亏损以及重组退市等等。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指出,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坚决退市、一退到底,促进“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及时出清,是2019年监管的明确态度。随着强制退市、资产重组等相关制度的完善,A股退市常态化机制正加速形成。

此外,今年也出现中信证券等券商擅自修改申报文件、瑞华所等会计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意见……部分中介机构从“看门人”沦为“放风者”,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提供“便利”。证监会通过加大对中介机构惩戒力度、增强监管震慑力,推动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同社会各界合力守住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这一资本市场“生命线”。

如今市场的共识是,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护城河’、投资者价值投资的‘压舱石’,更重要的是,这对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及创新能力都有着长远的促进意义,这也是资本市场必须承担起的重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盘和林说。